为什么有了结构,课程还是讲不顺?

  •  
  • 2015-09-23
  •  
  • 708

我有课程目录,五个部分,所有内容都非常重要;

老师,我的课程why-what-how都有啊;

您看,这些数据和流程都是学员需要掌握的,我已经详细列出来了……

可是,为什么讲起来就是不顺呢?

我们首先得探讨清楚一个问题:什么是有效的课程结构?

有人说是一种课程演绎的顺序,开头讲什么,接着讲什么,结尾讲什么;有人说是一张地图,能够反映课程的全貌。看起来很对,但这种追求“形式美感”的结构建筑,结果就是老师想讲的是四方形,呈现出来的确实圆形。因为我们容易忽略课程结构搭建的本源:聚焦问题,明确目标,分析问题,解决问题。

有效的课程结构,可以用一根线贯穿,吸引学员注意力,激活学员旧知和呈现新知,记录教学目标的发生、发展、转化的全部过程,从而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。

总之,要老师讲得顺溜,学员听得舒服,要既能发现问题,又能解决问题。

那么,如何做到呢?

① 聚焦目标,最多解决3个问题

企业内部课程一般课时不长,短的1个小时,一般为半天,更需要首先注意这个问题。这是一个银行IT部门的技术课件,授课对象为系统测试人员以及工作中经常接触系统的同事,时间为2小时。

这是内训师最初的课程结构。作业交上来后,作为辅导老师,我们做了如下沟通:

——作业做得很仔细,要素很多很全,但我想听听你设计这个结构的时候,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。

——真实的感受?就是感觉这个主题非常重要,做得不好就会出错,影响到很多部门的工作。然后要实际教起来还是不那么简单,要从概念入手,要有实际的操作……

——表达很清晰,很好。但是想过没有,这么多工作,2个小时能解决吗?

——……

人有一种惯性,就是先入为主,心理学上“换位思考”的反面。我有什么,我要给什么,这是我们首先想到的。然而往往忽视了学员需要什么,能接收到什么,能接收多少。

所以设计课程的时候,我们脑海中冒出千万条思路,百多条问题,如果不能聚焦,课程的效果可想而知。

后来,经过层层引导,这个课题最终围绕3个部分展开:

1. 测试的重要性

2. 测试方案、案例及拷屏的关系

3.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测试

如何把问题聚焦呢?

这里提供一个工具给大家——目标聚焦卡。课题确定之后,第一步不是找资料写PPT,而是静下心来,问自己一些问题。

如何使用好这个工具,建议最好找个搭档,可以是领导或者同事,让他问,你来答。

② 要素简明,不要超过“7”

科学研究表明,人的大脑最多仅能记忆7个观点。

不信?现在立即做过测试。(不需要任何道具,运用大脑互动就好)

牙膏是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必需品。请在1分钟内说出你知道的牙膏品牌,越多越好。

大多数人会说出3种,少数说出5种。在课堂上,我让大家发挥集体智慧,1分钟的答案总数也不超过10种。

所以,在展开论点或者提供论据的时候,要素要简明,控制在7以内,3-5为宜。

但是,这是不是意味着必须要在内容上“割肉”呢?有些讲流程讲标准的课程,要素特别多,但是原则上又一个都不能少,怎么办?

把握麦肯锡MECE法则:相互独立,完全穷尽,不多不少。

相互独立:要素之间没有逻辑上的穿插。比如男人和男青年,就有穿插。

完全穷尽:运用头脑风暴,把所有要素都列出来。

不多不少:结合主题和目标,选取核心要点,注意数字“7”。

③ 逻辑清晰,关系要说得清道得明

逻辑不仅存在于课程的整体,还在于每个微观内容的展开。简言之,逻辑无处不在。

为什么有了结构还讲不顺?往往因为我们以为有了大的逻辑主线,后面的讲述就不成问题了。其实不然,大结构里面有小结构,论点的展开要有论据,论据的阐述又需要1/2/3,换句话说,就是只讲三句话,都应该是有逻辑的。

因此,我们讲的理清逻辑,不单指课程的大结构(主要反应在课程目录和教学目标),还指每个知识点。

如何做到呢?

提供给大家3种经典逻辑结构模型。

三W型(WHY-WHAT-HOW或WHAT-WHY-HOW)

这是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课程逻辑。首先讲重要性,然后讲是什么,接着讲方法。

要素型(三角结构;矩阵结构;多要素结构)

流程型

结语

l 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梳理结构,多半要“割肉”,这是必要的过程,不能刚开始就打退堂鼓,狠点心去做。

l 既然是件复杂的工程,就要循序渐进,比如先聚焦问题,把整体大纲拿出来。

l 成功就是坚持一件事情一万个小时。搭建有效的课程结构,全力付出100个小时应该够了,相信我。


标签:课程设计 逻辑结构 TTT 内训师

没有更多内容了